體能訓練能量系統解析|3 大系統與應用方法一次搞懂

 








體能訓練能量系統解析|3 大系統與應用方法一次搞懂


你是不是也常聽教練說「這組是在練你的有氧系統」或「這是高強度間歇,快醣系統要頂住」?但能量系統到底是什麼?又跟體能訓練有什麼關係?這篇文章帶你一次搞懂三大能量系統的原理、差異與實際應用,讓你在編排課表時不再憑感覺,訓練更有邏輯、效果更顯著!


什麼是體能訓練中的能量系統?

說到「能量系統」,很多人會覺得這聽起來很學術,但其實你每天在運動、爆衝、喘氣時,它就一直默默在運作。無論是健身房做深蹲、上拳擊課爆打沙包,還是去夜跑 5 公里,身體都會自動啟動不同的能量系統來支援你完成任務。搞懂這些系統,不只能提升訓練效率,也能幫你避開過度疲勞、無效訓練的地雷。


能量系統與體能表現的關係 

人體的能量系統簡單來說,就是「身體產能的方式」。根據你運動的強度、時間長短,身體會依序啟動 3 種不同的能量系統來供應能量:

  1. ATP-PC系統:負責爆發性的短時間動作,像是短跑、跳高這類幾秒內的動作,靠的是這套「即開即用」的能量。
     
  2. 乳酸系統(又稱快醣系統):用在中等時間的高強度運動,比如 Tabata、重訓 superset、跳繩等,會讓你有「燒肌感」的那種訓練,多半是它在發揮作用。
     
  3. 有氧系統:主要是支援長時間、較低強度的活動,例如慢跑、健走、騎飛輪等。這系統運作比較慢,但續航力強,是減脂、恢復的好朋友。
     

這 3 大系統不是單獨存在,而是根據你的訓練內容與時間長短,動態交替使用。了解這些能量系統,就能幫你選擇對的訓練方式,達到減脂、增肌、提升爆發力等不同目標。


為什麼教練與學員都需要理解能量系統? 

對教練來說,能量系統是課表設計的核心工具。知道什麼時候該加強哪一個系統,才能幫學員提升耐力、力量或運動表現。比如一位跑步選手如果缺乏有氧訓練,續航力一定差;而爆發力不足的拳擊選手,可能是 ATP-PC 系統沒練到。

對一般學員來說,懂得基本概念,就不會一昧跟風練 HIIT 或 Tabata。有些人明明是想減脂,卻天天只做高強度間歇,結果練得超累但瘦不下來。透過了解能量系統,學員可以選對方法練對方向,效果加倍還比較不容易受傷。

簡單說:能量系統是每一個教練和認真訓練者都該懂的底層邏輯。它不是什麼花俏理論,而是讓你更了解身體、提升訓練效益的關鍵知識。


體能訓練的 3 大能量系統介紹  

體能訓練的 3 大能量系統介紹

人體在運動時,就像一台會自動切換檔位的車子,會依照動作的強度與持續時間,自動選擇「哪一套能量系統」來供應你動力。這 3 套系統上述提到:有氧系統、乳酸系統、ATP-PC系統。每一套都有擅長的領域,只要搭配得當,就能讓你的體能訓練更有效、更科學。


系統 1、有氧系統|提升耐力與心肺功能 

如果你有在跑步、快走、騎飛輪,基本上都是在用這套系統。有氧系統的主要任務是提供「長時間、低到中強度」活動所需的能量,像是慢跑 30 分鐘、上健身課、甚至是爬樓梯都算。

它的運作比較慢,但非常持久,適合當主力打耐力戰。更棒的是,有氧訓練可以強化心肺功能、促進脂肪代謝、提升恢復速度,對減脂族群來說絕對是不可或缺的工具。 

  • 適用情境:慢跑、有氧舞蹈、踩飛輪、輕度重訓
  • 小提醒:剛開始運動的學員,先練好有氧基礎,後面才撐得住高強度!


系統 2、乳酸系統|短時間爆發力來源 

當你開始做高強度訓練時,例如 Tabata、衝刺跑、壺鈴擺盪,你的身體會啟動這套「中間強度」的系統。乳酸系統能快速提供能量,但也容易累,訓練中會產生「燒肌感」或喘不過氣的感覺,就是乳酸堆積的結果。

雖然它不像有氧那麼持久,也不像 ATP-PC 那麼爆發,但它是體能訓練中最常被運用的系統之一,尤其在增強肌耐力、提升中等時間段的工作效能時特別關鍵。 

  • 適用情境:短時間高強度的動作,例如15-60秒重訓組合、戰繩、burpee
  • 小提醒:適合進階學員,建議搭配休息與恢復策略,不然容易累爆。


系統 3、ATP-PC 系統|瞬間高強度動作必備 

這就是傳說中的「爆發力來源」!ATP-PC系統是最短時間內爆發最大能量的系統,大約只能撐個 10 秒,但那 10 秒你可以衝最快、舉最重、跳最高。

這系統主要靠體內原本儲存的 ATP 與磷酸肌酸,快速供能但消耗也快,適合拿來做「最大努力」的爆衝型訓練。對運動員或想練爆發力、敏捷性的學員來說,這就是最該練的那一套。

  • 適用情境:短跑、跳箱、最大重量深蹲或臥推、搏擊爆擊
  • 小提醒:這系統恢復也需要時間,記得安排足夠的休息間隔!

這 3 個系統雖然分工不同,但在訓練中經常會同時參與、交錯接力。重點不是只練其中一種,而是要根據目標設計出合理的能量系統組合與課表內容,才能讓體能訓練真正發揮效益。 


體能訓練強度與能量系統的應用  

體能訓練的 3 大能量系統介紹

了解 3 大能量系統後,重點來了:怎麼實際運用在訓練上?

不是只知道名稱而已,而是要懂得根據「訓練強度」、「時間長度」與「恢復狀況」去調整課表安排,這樣才能有效訓練到目標系統。以下幾個方法,是教練實務上常用的工具,也非常推薦一般學員學起來。


如何利用心跳率監測體能訓練強度? 

心跳率可以說是最科學也最容易量化的監測指標。透過最大心率(HRmax)計算出你適合的訓練區間,就能判斷你目前是在燃脂、有氧還是高強度間歇的階段。

最大心率計算公式:220 - 年齡(一般參考值)

舉例來說,30 歲的人最大心率約為 190,下列是常見的訓練區間:

  • 50–60% HRmax:暖身、恢復、有氧基礎訓練
  • 60–70% HRmax:燃脂帶,適合減脂族群
  • 70–85% HRmax:心肺耐力提升、有氧極限挑戰
  • 85% 以上 HRmax:進入乳酸系統或無氧區,爆發力、速度訓練使用

建議使用心跳帶或智慧手錶輔助監控,訓練強度更準確!


自覺強度量表(RPE)在課表設計的角色 

如果你沒有配戴設備,也沒關係,還有一個好用又簡單的方法:RPE(自覺強度量表)。這是一種依據你當下的「主觀感受」來評估訓練強度的方式,分數從 1 到 10:

RPE 分數
感受
應用階段
1-2
幾乎沒感覺
暖身、走路
3-4
有點喘但還行
長時間有氧
5-6
認真但能持續講話
有氧耐力訓練
7-8
開始喘,說話變少
間歇、有點爆發
9-10
全力衝刺,說不出話
爆發力、極限挑戰


許多專業教練會結合 RPE 與心跳率,雙重確認訓練強度是否符合課表目的。


訓練時間與能量系統切換的關鍵 

不同長度的運動,會啟動不同的能量系統。課表設計時,時間長短+強度安排=決定能量系統主導權

以下是常見的分類對照:

運動持續時間
主要系統
舉例
0–10 秒
ATP-PC 系統
跳箱、短衝、爆發舉重
10–60 秒
乳酸系統
burpee、高強度重量訓練
1–2 分鐘
混合區
HIIT、中距離衝刺
2 分鐘以上
有氧系統
跑步、飛輪、有氧舞蹈


實務上,很多課表會交替使用多個區間與系統來提升綜合體能。例如 HIIT 就是一種「乳酸系統+有氧恢復交錯」的訓練方式;而循環訓練會在中高強度中切換,達到全能型鍛鍊效果。

想讓能量系統練得有效率,不只是練得累,而是練得對。懂得觀察心跳、感受強度,再搭配時間設計課表,才能真正讓身體進步、體能提升。


體能訓練課表設計與應用範例

了解原理之後,最重要的就是實際怎麼安排課表。不論你是教練要幫學生客製課表,還是自己規劃訓練菜單,能量系統的應用都會直接影響你的成果。這段我們用幾種常見訓練方式(HIIT、循環訓練)來示範,最後再分享如何做出有邏輯的短中長期規劃。


HIIT 體能訓練的能量系統運用 

HIIT(高強度間歇訓練) 是最常被拿來應用能量系統的課表設計方式之一。它的邏輯是:短時間爆發→休息恢復→再爆發,一次又一次反覆挑戰你的乳酸系統與 ATP-PC 系統。

1、範例

  • 20 秒極速衝刺 + 40 秒休息(TABATA 是經典版本)
  • burpee 30 秒 + 快走 60 秒,做 6 組

2、能量系統運用:

  • 衝刺階段主要使用 乳酸系統+ATP-PC
  • 休息階段則進入 有氧系統,幫助清除代謝物與回復心跳

3、HIIT 設計要點: 

  • 不建議天天做,初學者建議一週 2 次
  • 休息時間不夠,容易進入「純疲勞狀態」,反而效果打折
  • 心跳率控制在 80~95% HRmax 為佳,RPE 落在 8~9 分

適合目標:減脂、提升爆發力、時間有限的族群


循環訓練如何兼顧 3 大能量系統? 

循環訓練(Circuit Training) 指的是一連串動作不停切換,每個動作訓練不同部位、強度與系統,組合起來就是一場全面型挑戰。

1、舉例動作(一圈 5 動作,每動作 45 秒,中間休息 15 秒):

 動作 1、深蹲跳(ATP-PC)
 動作 2、伏地挺身(乳酸)
 動作 3、山羊式抬腿(有氧)
 動作 4、壺鈴擺盪(乳酸+爆發)
 動作 5、飛輪慢踩恢復(有氧)

這樣的課表就是典型的「三大系統輪替交錯」,訓練完不只有汗流浹背,也能在不同系統中取得平衡成效

2、設計建議:

  • 初階者:動作時間 30 秒內,休息時間略長(30~45 秒)
  • 進階者:動作 45~60 秒、休息 15 秒以下,強度堆疊更明顯
  • 總時長控制在 20~40 分鐘最剛好

適合目標:打造綜合體能、提升心肺與肌力耐力、團體課設計


短期與長期的體能訓練週期化規劃 

無論是一般學員還是運動選手,都不能「每週都操一樣的菜單」。課表需要根據身體適應速度,做出階段性的變化,也就是所謂的「週期化訓練(Periodization)」。

1、簡單三階段週期化設計:

週期
重點
能量系統分配
第一階段(基礎期)
建立基礎體能、強化有氧
有氧 60% / 乳酸 30% / ATP-PC 10%
第二階段(進展期)
加入間歇、力量訓練
有氧 30% / 乳酸 40% / ATP-PC 30%
第三階段(巔峰期)
爆發力與表現提升
有氧 20% / 乳酸 30% / ATP-PC 50%


2、週期化的重點在於:

  • 避免訓練疲勞堆積(或稱過度訓練)
  • 身體適應之後持續進步,而不是卡關
  • 可根據目標做個人化調整(如增肌、減脂、比賽備戰)

建議每 4~6 週調整一次課表內容,定期測評進步幅度。

總結來說,能量系統不是教科書上的知識,而是設計課表的核心依據。只要學會觀察強度、調整時間、搭配運動模式,你就能讓每一套課表都打中目標,真正練出成果。


體能訓練 Q&A|能量系統常見問題解答  

Q1:體能訓練一定要同時訓練 3 大能量系統嗎? 

不一定每次訓練都要全包,但在整體課表裡最好都能涵蓋 3 大能量系統。可以依目標分配重點,例如想減脂就多練有氧+乳酸系統,想衝爆發力則主攻 ATP-PC。透過週期安排,把不同系統交替訓練,效果才會全面也比較不會撞牆。


Q2:新手做 HIIT 體能訓練會太強嗎? 

對大多數新手來說,HIIT 強度偏高,很容易喘不過氣或姿勢跑掉,建議從中低強度訓練起步,像是快走、輕量循環訓練,等體能穩定後再進階。HIIT 效果好,但不是一開始就適合每個人,循序漸進才是關鍵。


Q3:體能訓練與減脂、增肌的關聯是什麼? 

體能訓練是提升運動效率與代謝力的底層能力,能幫助你撐住更多訓練量、加快恢復,減脂族可以靠體能訓練提升燃脂效益,增肌族則能維持訓練品質。簡單說,想練得更好,先把體能練起來。


Q4:多久需要調整一次體能訓練課表? 

建議每 4~6 週調整一次內容,避免身體適應太快。當你發現進步停滯、疲勞感上升、練起來沒感覺,可能就是課表該換了。也可以依照目標或賽事階段調整方向,讓訓練保持挑戰性與成效。


想深入了解體能訓練能量系統?就來 MoveWell 動動好  

看完這篇文章,你是不是開始對「能量系統」有點概念了?但光看還不夠,真正有效的訓練,是根據你的體能狀況、目標與生活節奏去客製化設計的

在 MoveWell 動動好,我們有專業教練帶你評估現況、規劃最適合你的體能訓練課表,從有氧、間歇到爆發力訓練,一步步打穩基礎、強化表現。

讓你不再只是「動得很累」,而是「練得剛剛好又有感」💪

用能量系統打造體能訓練


  相關實體課程: 用能量系統打造體能訓練 》 講師Oneil https://www.movewell-fitness.com.tw/study-class-AAVNZ.html    


審閱者:張惟翔 (Oneil)

編輯者:莊簾臻

一對一私人教練推薦:

https://www.movewell-fitness.com.tw/coach-detail-25.html
 

台南健身房 動動好適能訓練中心

聯絡電話:06-299-8100

營業時間:08:00 - 22:00 (週日 08:00 - 18:00)

場館地址:台南市安平區文平路1號

預約網址:https://www.movewell.com.tw/experience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羽球選手必做的重量訓練:爆發力訓練(初階版)

運動補給品怎麼選?蛋白質、BCAA、EAA一次搞懂!

器械皮拉提斯vs墊上皮拉提斯|差異、優缺點一次看懂